热点追踪:全球人形机器人六维力传感器市场规模高速增长 2031年将接近190.4亿元

发布日期:2025-07-28

1351人看过

 据涛越咨询调研统计,2024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六维力传感器市场规模约17.3亿元。在全球人形机器人技术加速突破、商业化落地进程提速以及精密控制需求激增的背景下,预计未来市场将以41.1%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爆发式增长,到2031年规模接近190.4亿元。六维力传感器作为能够同时检测三维空间中X、Y、Z轴方向的力(Fx、Fy、Fz)和绕这三个轴的力矩(Mx、My、Mz)的核心部件,是实现人形机器人精细操作、环境交互与运动平衡的“触觉神经”,其市场发展深受技术迭代、下游需求爆发及产业链协同等多重因素驱动。  

 

一、市场增长驱动因素分析  

 (一)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加速  

全球科技巨头与初创企业竞相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特斯拉Optimus、波士顿动力Atlas、优必选Walker X等产品逐步从实验室走向量产,六维力传感器作为核心感知部件,单台机器人用量达10-20个(手部、腿部、关节等关键部位)。特斯拉计划2027年实现Optimus量产10万台,单台六维力传感器采购成本约8000美元,带动人形机器人本体制造领域需求占比提升至60%。中国某机器人企业为其新一代人形机器人配备高精度六维力传感器,使机器人抓取精度提升至0.1mm,成功完成拧瓶盖、叠衣服等精细动作,2024年该企业传感器采购量达5000套,推动商业化落地需求增长。  

 (二)技术突破推动性能升级  

六维力传感器向“高精度、高集成、低延迟”方向突破,MEMS(微机电系统)工艺实现体积缩小50%,重量降至50g以下,适配人形机器人轻量化需求;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将采样频率提升至1kHz以上,确保实时反馈力觉数据。瑞士某传感器企业开发的六维力传感器,非线性误差≤0.5%FS,迟滞误差≤0.3%FS,在特斯拉Optimus手指关节中渗透率达90%,单套售价约1200美元。中国某科研团队研发的柔性六维力传感器,可贴合机器人皮肤表面,检测范围扩展至0-50N,在仿生机器人领域应用率提升40%,2024年相关技术转化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300%。  

 (三)应用场景从实验室向产业端延伸  

除人形机器人本体外,六维力传感器在工业协作、医疗康复等领域的衍生需求爆发。汽车制造中,搭载六维力传感器的协作机器人可完成精密装配,某德国汽车工厂引入配备该传感器的机器人,螺栓拧紧精度提升至±1N·m,生产效率提升25%。医疗领域,康复机器人通过六维力传感器感知患者肢体发力,实现辅助行走的自适应调节,某中国医疗设备企业年采购量达2000套,推动跨领域需求增长,2024年非人形机器人领域销售额达3.46亿元。  

 

 二、细分领域与区域市场动态  

 (一)产品类型与应用分布  

高精度六维力传感器:占比约60%,核心应用于人形机器人手指、脚踝等关键部位。检测精度达0.01N/0.001N·m,某全球Top3机器人企业年采购量达1万台,单套价格8000-15000元,在高端人形机器人中渗透率超80%。  

工业级六维力传感器:占比约30%,适配协作机器人与半人形机械臂。某中国电子代工厂引入该类传感器,实现手机屏幕无损抓取,年采购量达5000套,单套价格3000-6000元,2024年该领域销售额达5.19亿元。  

特种六维力传感器:占比约10%,涵盖防水、耐高温等定制化产品。某深海探测机器人配备防水型六维力传感器;某高温作业机器人用耐高温传感器,2024年带动该领域市场规模突破1.73亿元。  

 (二)区域市场增长  

亚太地区:主导市场,2024年规模占比55%,中国、日本为核心。中国凭借人形机器人研发热潮与供应链优势,2024年市场规模达9.52亿元(占全球55%),同比增长150%;某中国传感器企业与优必选、傅里叶等人形机器人企业达成合作,市占率提升至15%。日本在精密制造领域领先,某日本企业的六维力传感器在本田ASIMO等机器人中应用率达60%。  

北美市场:技术前沿,2024年占比约30%。美国特斯拉、波士顿动力等企业推动传感器需求爆发,某美国传感器厂商为Optimus独家供应核心传感器,年出货量达8000套;北美在AI算法与传感器融合技术上投入占全球40%,2024年市场规模达5.19亿元。  

欧洲市场:工业应用驱动,2024年占比约12%。德国、瑞士在工业机器人传感器领域技术积累深厚,某瑞士企业的六维力传感器在汽车制造协作机器人中市占率达35%;欧洲机器人协会(euRobotics)为传感器研发项目提供补贴,2024年市场规模达2.08亿元。  

 

 三、行业竞争与技术趋势  

 (一)竞争格局  

全球市场呈现“欧美日垄断高端,中国加速追赶”格局。瑞士奇石乐(Kistler)、美国ATI Industrial Automation凭借专利壁垒与技术优势,占据高精度市场(单套>10000元)70%份额,产品应用于特斯拉、波士顿动力等顶级供应链。中国企业如苏州绿的谐波、深圳摩尔斯微通过国产化替代,在中低端工业级市场(单套<5000元)占据40%份额,某中国企业年产能突破10万套,成本较进口降低60%。  

 (二)技术发展方向  

集成化与轻量化:开发“传感器+AI芯片”一体化模块,某美国企业的集成式传感器体积缩小至2cm³,重量仅30g,在人形机器人手指中适配率提升50%。  

低成本量产工艺:通过MEMS批量制造技术,将单套成本从1000美元降至200美元,某中国企业试点生产线良率达92%,推动在消费级人形机器人中普及。  

多传感器融合:与视觉、触觉传感器协同,构建机器人“感知大脑”,某欧洲企业的融合算法使机器人操作成功率提升至99%,在复杂场景中应用率提升40%。  

 

 四、未来展望与企业建议  

涛越咨询分析师指出,人形机器人六维力传感器市场将在技术突破与商业化落地中保持爆发式增长,但需关注核心材料依赖(如高精度应变片依赖进口)、专利诉讼风险及量产良率控制等挑战。企业可重点布局:  

1. 核心技术攻坚:突破高精度应变片、信号调理芯片国产化,某中国企业研发的国产应变片性能达国际水平,成本降低50%,获多家机器人企业验证。  

2. 绑定头部客户:与特斯拉、优必选等人形机器人厂商联合开发定制化传感器,某企业通过参与Optimus供应链,2024年营收增长200%。  

3. 场景化解决方案:针对家庭服务、工业巡检等场景开发专用传感器,某企业为家庭陪伴机器人设计的低成本传感器,单套价格降至800元,订单量突破5万套。  

 

 关于涛越咨询  

涛越咨询专注于定制研究、管理咨询、IPO咨询、产业链研究、数据库和顶级行业服务。我们拥有大型基础数据库(如国家统计局数据库、海关进出口数据库、行业协会数据库等)、专家资源(包括在能源行业拥有10年以上营销或研发经验的行业专家)、汽车、消费品、信息与通信消费技术等。  

 

 媒体联络  

如需获取报告全文或采访,可联系:  

电话:192 3010 3670  

邮箱:market@tydatainfo.com、sale@tydatainfo.com、hr@tydatainfo.com